打造即墨市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创新发展

千年商都,泉海即墨。拥有“江北第一县”之誉的即墨始建于春秋战国,迁现址于隋开皇14年,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一直占据着胶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她作为孕育了青岛的城市母体,一直以青岛文脉之根的姿态,淡看千年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如今的即墨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商业物流等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海洋科技、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产销量全国第一的非晶带材、国内首条航空轮胎生产线、全国光伏农业的开拓者、全世界第二条国内首条智能玻璃生产线、世界首套无水印染设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实现更快发展,2015、2016连续两年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一,在全国百强县中的排名也一直居于前列。

水吧休息区

勇立潮头,敢于创新,是素有经商传统的即墨人共同的文化基因。进入2017年,即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家、省、青岛市战略叠加重大机遇,市十四党代会提出了“13456”发展思路,将创新驱动作为首要发展策略、将活力即墨作为第一发展方向,召开了新旧动能转换转化重大工程暨创新工作会议,出台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1111”人才集聚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成立了即墨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财政科技投入每年1亿元以上、人才投入2亿元,创新创业基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

会客厅序厅展示区产业结构调整篇

目前,全国上下将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即墨再次走在全国前列,而科技创新的力量至关重要。

近三年来,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20%以上,2016年达12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6%。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67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4家。三年发明专利申请9019件,发明专利授权572件,稳居全省县域前三位;全市建立青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58家。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青岛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7家,均居青岛四市第一。被确定为全省县域首个、全国第六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成功入选“青岛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区)市”,成为青岛市4个示范(区)市之一。

展厅设计主形象

在提升转换传统动能方面,以即发集团、雪达集团、海立美达、森麒麟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其中,即发集团与大连工业大学、中昊光明化工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实施“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产业化研发应用”项目,获得青岛市科技局800万元资金支持,组建了规模为2000万元的青岛市纺织产业清洁生产智库联合基金,主要用于无水染色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目前,即发与中昊光明化工研究院正式签署了1200L的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智能装备联合研发协议,项目完成后,将建成国际上最大的智能化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

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以昌盛日电、云路先进材料、至慧新材料、海智源生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更是将科技作为企业立企之本,在市场上如鱼得水。如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持续在非晶带材产业深耕,不但坐稳非晶带材头把交椅,还在非晶铁芯、雾化铁硅铝粉末、非晶磁粉芯和超薄纳米晶带材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目前,公司非晶带材国内市场份额接近50%,非晶磁粉芯项目已经占据全球70%的份额;上半年完成缴税3100万元。青岛至慧新材料的“智能高分子节能膜”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完成中试进入生产阶段,每平米可节能0.2度/小时,达产后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年新增产值 100亿元。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推荐

科研机构篇

坐落在鳌山湾畔的青岛蓝谷,在设立之初,其定位就是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青岛蓝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仅仅5年多时间,这里就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引进了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家国字号的研究机构,引进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两所知名高校,哈工大科技园、天津大学研究院、四川大学研究院、西北工大研究院、大连工大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纷纷落户……全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40家;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创新平台107个……

科技成果

人才篇

深蓝色的海洋“星光”密布于地球俯瞰图上,一个个璀璨的星点代表着一个个智能浮标……作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战略任务“透明海洋”的内容之一,由中科院院士吴立新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已启动,并以“深海星空”命名这个深海大洋的观测网络。

今年,即墨又全面启动实施了“1111”人才集聚计划,依托青岛蓝谷这一世界级海洋科研基地的引领优势,提出以鳌山湾为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院士之家”,目前累计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3900余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两院院士8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人,国家级的“万人计划”专家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人,省级的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青岛创业创新人才15人,在东部鳌山湾区,一个集聚放大的“院士效应”初步彰显。

引进食品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建设大连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共同推动即墨海洋食品产业发展。

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日前已入驻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与其合作的海底无缆爬行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等项目正在进行中,金翔龙每月都会来公司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入驻的还有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搭建院士工作站,筹备相关场地及研究设备等事宜正在接洽中……通过高端院士布局攻关,这家企业已拥有15项专利,产品远销加拿大等地。

未来篇

未来五年,即墨科技发展将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13456”总体发展思路,融入青岛、立足山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突出创新驱动、建设活力即墨,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强市、产业创新、创新孵化、园区提升、科技金融融合、科技人才支撑六大工程,到2021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20件,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00件;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高速发展,战略性新兴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0%以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科技金融高度融合,天使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突破50亿元;社会研发总投入占比达到4.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一座科技成果快速涌现、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研发实力加速提升的蓝色科技新城正拔地而起,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高度积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齐备、上下游逐步延伸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即墨,这颗东部沿海的璀璨明珠,正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和迷人的魅力,这座千年古城正在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完成又一次的破茧成蝶,即墨科技必将从领先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辉煌!


鲁ICP备16007641号-2 鲁公网安备37020602000133号